见证广东人建设新疆的一组史料
发表时间:2017-08-31新闻来源:浏览:4540
广东省档案馆现存有一组见证广东人建设新疆的史料,是关于廖安光在新疆建设时被授予的《立功证书》等珍贵遗物原件。
廖安光,1901年11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现揭阳市揭西县),1949年,廖安光时任驻扎新疆哈密的国民党军联勤总部辎重兵汽车运输二十团中校监察,那时的团长是周仁辅上校。9月25日,廖安光在新疆随陶峙岳将军参加起义(史称“九二五起义”),同时也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政治部印制的《军人证明书》,证明廖安光于1949年9月25日在新疆起义入伍。1951年4月5日,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签印。
1950年1月,廖安光在乌鲁木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进行4个月的学习培训后,奉命于4月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阿克苏军分区工作。1951年3月,他被调到驻守阿克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1953年3月,他随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团(6月又整编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一团)。这个团里的成员属于新中国屯垦戍边的第一代建设者,而其中广东人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时年53岁的廖安光因年老体衰,经组织批准,回乡转业建设。11月,廖安光回到了家乡广东省揭阳县。
图为1954年9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签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证明廖安光参加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斗五年,从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一团直属连回乡转业建设。
新中国屯垦戍边的第一代建设者异常艰苦,广大指战员露宿在荒漠茫茫的戈壁滩上,忍受着酷暑严寒,披星戴月,开荒造田,挖渠引水,架桥铺路,发展农、工、商、副业,实现自给;同时,开展文化大进军,在扫盲的基础上快速提高广大指战员的文化水平。廖安光当时主要负责财务、总务、工务、供销等后勤工作,同时积极参加挖水渠、搬砖石、抬泥土、打田埂、种粮菜、采棉花等重体力劳动的工作,经受了考验。因他“平时对文化学习工作积极负责”,还被聘请为俱乐部“文化学习干事”,兼文化辅导工作,为俱乐部鼓励推动生产,争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而努力,表现优异。
廖安光从小崇文尚武,尤喜拳术,研中医,善诗文。他于1925年7月考入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29年8月毕业(校长陈新吾);1935年1月至7月在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校长陈济棠),1937年6月至9月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学习(校长蒋介石)。可以说,他当时是属于具有较高文化学历和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军官。1950年4月至5月,廖安光从乌鲁木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赴阿克苏军分区,沿途写下了不少诗句,以诗记载所历所见所闻所想,可惜后来保管失当,现已残缺不全。1950年11月3日,他在阿克苏,以“咏五十初度”为题写了一首五言诗:“少年日上升,灿烂含精英。笔意惊群哲,书声动众邻。文章平素重,势利向来轻。又是生辰日,于今五十龄。”从中可见他历重诗文的文化之心。新中国屯垦戍边第一代建设者在开展文化大进军时,会安排廖安光兼文化辅导工作,用其所长,也是情理之中。
廖安光作为新中国屯垦戍边第一代建设者中的一员,虽然时年已半百,但不遗余力,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积极投身垦荒生产、增产节约、立功创模和文化大进军运动,在建设新疆的5年里4次立功:1951年在五师生产合作社立三等功,1952年12月在五师农三队立三等功,1953年12月在农一团供销社立三等功,1954年夏在半年评功记事大会上记了二等功。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五师政治部授予的《立功证书》上写道:“廖安光同志在祖国边疆经济建设战线上表现优异,经审查属实,特授予立功证书,以作纪念。”其中,1952年的功绩摘要是:“团结互助好,能积极地帮助同志们学文化。”1953年的功绩摘要是:“在劳动中表现吃苦,团结好,帮助教同志们文化及整理材料成绩优异。”
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五师政治部授予廖安光的《立功证书》。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组织科、政治部在《廖安光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西北字第39190号)上的鉴定是:“思想学习表现:(1)任小组长领导好,解释问题清楚。测验全组得到成绩良好。遵守纪律好,出外几分钟都请假。帮助同志记笔记,写计划。(2)管理组内不够大胆,生活不够紧张。”
廖安光的这段经历,虽不显赫,但其史料保留了人们对新中国屯垦戍边第一代建设者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永恒记忆,从平凡中见证了广东人建设新疆的一段历史。(作者:廖曙辉)
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团”(简称“第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第一团”(简称“农一师一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一团农场”,(简称“兵团农一师一团”),一脉相承,又有区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新疆和平解放。驻疆人民解放军部队驻疆后,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1953年3月,奉中央军委命令,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十四团为基础,加上十二团、十三团两个营和师直部队等36个单位,整编为“第一团”,担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各项建设任务,拉开了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的序幕。1953年5月,新疆军区转中央军委命令,撤销原二军步兵五师番号,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6月5日,新疆军区转中央军委命令,将步兵五师十四团整编为“农一师一团”。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揭开了新疆屯垦戍边的新篇章,“农一师一团”改称“兵团农一师一团”,脱离国防部队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