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佛山万人空巷行通济
发表时间:2017-08-31新闻来源:浏览:4530
在广佛都市圈,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元宵节活动,要数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活动。“行”在粤语中是“走”的意思,而“通济”则指的是通济桥。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元宵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从深夜到清晨,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如今,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不仅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更是国内元宵民俗文化盛事。近几年,中央电视台等众多媒体也将目光聚焦“行通济”习俗,向世界报道佛山独具特色的元宵民俗活动。
行通济 冇闭翳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但具体建于哪一年,已无史料考证,但有史考证已超450年。据《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明朝户部尚书李待问回到家乡佛山后,见此桥年久失修,于天启五年(1625年)倡建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寓意“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由于该桥横跨佛山涌,是通往顺德、番禺的必经之路,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求得来年生意兴隆,便以行通济桥来讨得好意头,后来渐渐地成了一种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翳”这一俗语。
“行通济,冇闭翳”的谚语在佛山人人皆知。“冇”,普通话读音mǎo,在粤语中是“没有”的意思。“闭翳”是忧愁衰运的意思。“行通济,冇闭翳”的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按照旧俗,农历正月十六才是佛山行通济的传统“正日”。近几年,为了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政府将行通济传统习俗与元宵节传统节日进行了很好地结合。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傍晚开始至正月十六,无需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市区内万人空巷,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座桥。这不仅是一种心理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安慰和寄托。
“吉祥三宝”转好运
按照旧俗,凡是行通济桥的人,必须是一次性地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兜”至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起初通济桥朝北一半有9个阶梯,朝南13个,称为“九出十三归”,生意人视为“吉祥、兴隆”之意,希望在行通济桥之后来年招财进宝、生意兴隆。而生菜、风车和风铃是佛山人民行通济的“吉祥三宝”。
1958年重建之前的通济桥。
生菜,因和“生财”谐音,俗称胜意菜,取“顺利”“生财”之意,也是佛山人行通济时必备的一样东西。自行通济桥习俗形成时就已经有提生菜的习惯了,人们以此祈祷来年发大财。在行通济之前,佛山人常常把两小棵生菜捆在一起,在中间插上三炷香,用红绳捆住。而风车是以转运为意头的节庆用品,象征着“时来运转”或是“一帆风顺”。一件小风车也寄托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都能幸福安康的希望。在传统的行通济习俗中,大人们手捧生菜祈求生财吉祥,孩子们则会手捧风车或风铃,在父母的搀扶下或者坐在父母的肩头走过通济桥。
走过通济桥,便到了生菜池。生菜池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由于许多市民行完通济后,把生菜扔到桥下河涌里,市政部门清理起来很困难,便在广场处加建了生菜池。同时祭出“引财归家”“招财进门”的概念,提倡市民不要扔生菜以免造成浪费。
注入慈善新内涵
佛山人历来具有乐善好施、通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与传统习俗不同的是,如今行通济的古老习俗融入了更多的慈善元素。在佛山市档案馆馆藏的1998年佛山市政协第八届第一次会议第164号政协提案中,就有当时佛山七家大中型医院提出的“关于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日)在我市城区举行公益百万行的建议”。这份提案首次提出通过行通济习俗,加强对市民的公益教育,从而推动慈善事业进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佛山市政协提案:“关于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济日)在我市城区举行公益百万行的建议”。
此后,佛山的行通济习俗便与慈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2000年,佛山市就举行了“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将所捐得的善款全部用于慈善事业;2005年禅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制作了大型生菜灯,倡导引菜(财)归家,并把生菜灯拍卖所得用作善款捐献给佛山福利事业;2006年组织了“畅行通济·引财归家”——万家通济系列文化活动;2016年、2017元宵节更是组织了“温爱佛山——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活动,由佛山好人、大城工匠、佛山市领导人等组成的多个方阵,一同行通济,弘扬慈善爱心文化,并将“行通济”募捐到的善款全部纳入“微志愿慈善金”。
2017年佛山市举办“温爱佛山——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系列活动。(杨耀桐 摄)
行通济与壮善举的结合,为古老的元宵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也向世人展示佛山人民开放相容、扶贫济困、同舟共济、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行通济”活动对建设佛山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通济桥很短,幸福的路却走不完。”著名作家迟子建从通济桥上走过时留下了一句话,生活在佛山是幸福的,能够每年行一次通济更加幸福。“行通济”作为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作为佛山城市精神的载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在传统文化的辐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远方朋友慕名而来,一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 (作者:王青 作者单位:佛山市档案局馆)
图中所示照片为广东省佛山市档案馆馆藏